摘要:
民以食為天”是取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的“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意思是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的根本??v觀我國歷史,歷代王朝的興衰都與百姓民不聊生,推翻無道君主息息相關。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國家和人民把糧食作為賴以生存的根本,這樣的觀念也一直影響著后人?!渡嗉馍系闹袊纷鳛轱嬍愁愲娨暭o錄片,在傳播我國飲食文化方面非常成功,本文就以該紀錄片為個案研究,探討其在文化傳播方式與策略方面的成功之處,以期更多的紀錄片制作和拍攝帶來啟示,是我國的文化市場走向全面繁榮,不斷增強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傳播觀眾制作
1《舌尖上的中國》概述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我國中央電視總臺出品的一部以介紹美食為主,同時注入與美食相關的人物生活經歷和家國情感的優秀紀錄片??倢а菔顷悤郧?。該節目主題圍繞著我國人民對于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將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加入其中,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和文化,得到了許多國內外觀眾的喜愛。2012年5月14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魅力記錄》中進行首播,截止到當前一共拍攝了三季,共計23集,每一集都以主題的形式出現。2012年7月臺灣電視臺進行同步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河都會臺播出,2012年10月在香港TVB翡翠臺播出。
2《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文化傳播內容
2.1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篇章節目叫作“自然的饋贈”,講述了我國飲食是建立在自然作物之上的文化。而且在開頭就介紹了我國因為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各異使地區的自然和物種不盡相同,潛在的食物原料也極其豐富,中華兒女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而且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造成我國東、西、南、北區域都擁有各自的飲食結構。以我國秦嶺-淮河為界,南方多食大米,北方喜食面食。在北方的牧區由于冬季十分寒冷,所以要食用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相對豐富的食物,所以多以奶制品為主。但無論各地飲食存在著怎樣的差異都離不開這一片片土地和農民的辛苦勞作。所以當《舌尖上的中國》敘述我國各地美食和烹飪方法時,讓很多觀眾感受到的是一道道精美菜肴的背后,蘊含著的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每一期都是關于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其中給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國各地不同的飲食風俗,更加了解我國各個地區飲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通過飲食帶動觀眾對國家、民族、家庭的情感,食物變成了重要的情感鏈接和紐帶。在第二期節目《主食的故事》中,借助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介紹了臨近春節前人們在食物方面的準備,不但展示出我國的豐富民俗,同時向觀眾展現我國各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飲食特點和規律,飲食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重要依附和表現形式,例如節目中說到的北京地區的過年前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房間掃;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而山東地區從陰歷十二月初八開始就進入到慶祝新年的倒計時,臘月初八要制作臘八粥,而且臘八粥要經過多天的熬制,非常講究臘八粥熬制過程中的原料和火候。在陜西和東北地區,也有小年要吃灶糖的飲食風俗,在不同地域和歷史條件的影響下,我國飲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通過節目的畫面和語言傳達出來,也體現出節目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用心和精良之處。
2.2“家”文化
中國的“家”文化是自古傳下來的,從我國古代氏族開始無論是社會還是法律都體現出濃重的“家”文化,社會中的家族觀念和法律中的“誅九族”,都可以看出來每個人與家庭脫離不開的聯結與紐帶關系,這與西方中的“個體”文化恰恰相反。而且中國人自古講究落葉歸根,縱使春運的人潮再大、再擠也要趕回家中,與全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例如,在節目中介紹的寧波人必須在過年時吃的年糕,寓意家庭團團圓圓。中國人過春節必備的餃子和湯圓,都體現出濃重的家庭觀念,不僅僅是人們關于飲食和傳統節日的記憶,同時承載的是食物背后濃濃的家庭氛圍和味道,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習慣,就像“媽媽做的餃子”,不拘地域,永遠是“家的味道”。
觀看《舌尖上的中國》可以發現,無論是哪種美食、出自于我國的哪個地區,背后聯結著的都是家國情懷,與“家”這個理念,從來沒有真正分開過。在美食制作的過程中時刻透露出這種食物背后對于家和親情的感悟,往往真正觸動人心的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正是食物背后所傳遞出來的對于家的眷戀和思念,這一點也正好和觀眾產生深深的情感共鳴。
2.3民俗和民族精神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甚至在國外也擁有一大批觀眾的重要原因就是節目中對于民俗的解讀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贊揚。透過食物的制作將我國人民積極樂觀和勤勞勇敢的精神真實表達出來,傳承社會的正能量,告訴所有人中國人是依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人民過著物質豐富、精神幸福的美滿生活。
在第一季第二季《主食的故事》中注入了很多食物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介紹和闡述,從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的記載入手,形容“面條”的長度、厚度和寬度,其中“薄如韭葉”在至今東北也有這種說法,在拉面館內,用韭菜葉來表示面條寬度。在節目中介紹了很多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吃面條的寓意,例如,中國人過生日講究吃上一碗“長壽面”,正是因為面條的形狀“長而瘦”而得來。陜西人對于面條有著獨到的偏愛,在岐山地區,家中老人在過生日時是需要做壽的,每逢這個時候,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邊看秦腔的演出邊吃上一碗岐山臊子面。臊子面的配色和吃法是非常有講究的,配菜要根據五行中的五色,即黑、紅、黃、白、綠進行選擇和搭配,不僅僅是當地民俗的象征,同時也體現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五彩生活的期待。通過節目將這些地域民俗和文化進行傳播,有助于人們了解民族傳統,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在第一季的一期節目中還講述了住在黃土高坡的黃國勝制作“黃饃饃”的故事。在節目播出后,黃老漢制作的“黃饃饃”在全國出了名,著名的餐飲企業還與他簽約,將他的黃饃饃世代做下去。在節目中介紹了黃老漢為了制作手工黃饃饃,必須與老伴每天凌晨三點鐘起來干活,一直要忙到晚上九點鐘,通過前后三天的上碾、揉面和發酵才能將黃饃饃制作出來,甚是辛苦。但是在節目中黃老漢笑著說道:“辛苦才能換來錢,懶人是賺不到錢的?!边@一句樸實的話語將中華兒女勤勞有力地展現出來,也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十分契合觀眾精神需求和感受。
3《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
3.1敘述視角獨特
人們對于食物的傳統印象往往是餐桌上的一盤盤菜肴和廚房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食物,如何能將什么日日所見、日日所食的食物通過不一樣的方式通過傳媒的手段呈現出來,成為節目策劃和導演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節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中國的飲食文化進行介紹,并且走國際化的定位和路線,將解讀和探索帶入到敘述過程中,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渡嗉馍系闹袊饭澞棵恳黄诙加幸粋€主題,例如《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等,通過一日三餐的講述、食物的化學和物理反應、食物烹飪的過程等角度切入不同食物的主題故事,尤其注重講述生態、自然、物種、家庭和人之間的關系與情感,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人與食物間的溫度,而且注重講述食物采集的過程,以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為節目視角,讓生活在快節奏中的“城市人”感受到一種專屬于節目的新奇感,也將城市生活之外的美麗鄉村展現在人們眼前。
3.2故事內容樸實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是飲食類的紀錄片,但是在講述美食時,也加入了很多與人物、家庭相關的故事。而且每一期節目基本上都是以人物故事或者從人物的角度出發作為敘述主線,而且都是普通人最平凡和最樸實的故事,對于觀眾來說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故事講述的手法十分新穎,故事內容設置和形式都具有新穎性,不停地時間變幻和插敘、倒敘等敘述手法,讓人們在非固定的形式中對每一期節目都充滿期待,這也是節目獲得高收視率的重要原因。中國本身地大物博,中華民族的兒女對于我國飲食文化也并不是都有了解,但正是借著節目內容的充實和廣泛,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了從我國北端的哈爾濱到南端的云南建水,讓中國的廣袤大地以美食連接,通過故事的組合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既傳播了飲食文化,又講述著屬于中國人的動人感情。
3.3視聽語言豐富
視聽語言是指影視作品中以畫面和聲音為基礎工具所打造的視聽形象,而且在人們的視覺和聽覺上產生感知的符號。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主要是指節目的畫面與聲音構成。從節目的質量上,觀眾可以感受到高清設備拍攝食物的清晰度,而且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節目的投入都是空前的。拍攝過程中的鏡頭手段多變,十分重視近景和遠景的相互切換,所以畫面非常精美,鏡頭美感十足且精美?!渡嗉馍系闹袊饭澞恐械呐园字v述人是我國的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李立宏先生。他的聲音深沉而淳厚,將我國的飲食文化細細道來,親切而溫暖,配合著節目中的自然音效,柴火燃燒的啪啪聲,山林間清脆的鳥叫聲以及雨水滋養大地的嘩嘩聲,這些大自然的聲音,能夠使人們本來浮躁的心沉寂下來,使人們靜觀其變、靜聽花開。
4《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傳播啟示
4.1受眾需求定位精準
《舌尖上的中國》語調平緩,平易近人,以食物為主題的敘述,從普通人的視角切入敘事使得整部紀錄片都充滿的親切感。首先,整部紀錄片的地域記錄跨度非常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當所有的觀眾看到家鄉食物時不禁要回憶起“家”的味道,回想起來童年時母親的照料,和專屬于每個人的思鄉之情。所以能夠滿足所有受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其次,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精神世界也需要不斷具有內涵的文化產品進行充實,《舌尖上的中國》將中華民族兒女的勤勞、樸實、積極、樂觀融入到整個創作當中,弘揚了我國人民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找到了一條特別的“文化走出去”道路。在國外,該紀錄片也獲得了大批觀眾的好評,在感嘆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看到了中國人為了美好生活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和奮斗。也國外觀眾對紀律片的喜愛和熱情中可以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對于中國文化內涵的渴求,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國》受眾群體廣泛、定位精準的有力佐證。
4.2傳播內涵掌握精準
節目傳播內涵精準,掌握食物制作的精髓這與制作團隊的用心和專業是分不開的?!渡嗉馍系闹袊穭〗M是在2011年立項成立的,成立之后總導演陳曉卿就請來著名的美食家沈宏非和蔡瀾擔當節目顧問,為整個節目中的美食進行把關。除了總導演外分集導演有10余人,攝影師20多位,為節目準備進行前期調研的專業人員5人,剪輯師數名,工作人員更是達到上百人,才有最后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優質作品。播出的節目內容和美食細節之所以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與整個劇組翻山越嶺、橫跨全國的拍攝密切相關?!渡嗉馍系闹袊放c其他紀錄片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上,前期無論是調研還是文案制作都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執行總導演任長箴說:“為了準備節目的拍攝,我買了摞起來有3人高的美食書。歷經千辛萬苦淘到了從創刊到之后所有的《中國國家地理》和《華夏地理》雜志,最后受到了《慢食運動》的啟發,將節目的思路和框架按照西方美食學的架構進行組織和設計”。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想成為紀錄片中的精品,需要做大量的背后工作。精致的畫面和豐富的內容是整個劇組共同的努力,在一次攝影師的采訪中,他們講述了有關節目的拍攝過程,在第一集中,有個300人共同下湖摘藕的鏡頭就拍攝了三天,各種挖藕的小鏡頭有時一上午的時間才能拍攝3-5個,而且有時為了拍攝到最新鮮的食物攝制組常常要走上幾小時去往山中。這也讓觀眾感受到了紀錄片內涵的真正要義,就是腳踏實地的真實。
4.3語言表達方式借鑒得當
紀錄片中的語言表達一般都按照語言學規范進行編寫和敘述。這也是為了實現語言幫助人類獲得認知的最終目的。如果脫離了“語言”,事件的一切事物都沒有真正存在的意義,而且也將割裂事物與人類之間的生存關系,所以思想家付柯增曾經說過:“事物與人類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話語’的關系”。這句話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感觸頗深。節目制作者用獨有的話語形式,通過鏡頭,將特定事物、畫面與聲音等一切與聽覺和視覺相關的要素進行運用,使觀眾對創作者的語言價值觀予以認同,并且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之下成長的人的不同語言習慣,通過拿捏語言的表達力度來調整和縮小這種語言上本來具有的差異。外國紀錄片在拍攝時喜歡運用好萊塢電影的模式,注重特寫鏡頭的應用的轉換,善用快速的鏡頭切換帶來作品的戲劇性、娛樂性、節奏性和故事性,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注重借鑒西方的拍攝方式,而且講述故事的語言表達也采用交叉敘述方式,注重故事的緊湊度,雖然紀錄片片中的“家”文化和色彩濃烈,但是仍然尊重個體的生活和情感,以獨立人物的命運為主導,突破傳統的中國式話語思維,牢牢抓住觀眾的吸引力,將人物生活與人物情感體驗通過精致的畫面和震撼的聲音效果交織展現。確實是中國紀錄片文化傳播上值得學習的典范。
4.4具有全球化傳播影響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這時,優秀的文化傳播工具應該發揮出自己特有的力量,從精神層面給人以震撼?!渡嗉馍系闹袊纷詮牟コ鲆詠?,就將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而且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中國電視協會理事、電視紀錄片學術會長劉效力認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期待已久的純紀錄片,無論是畫面還是解說、無論是音效還是內容都充分展現出了我國的文化實力。雖然在整個節目中沒有任何宣傳的色彩,但是卻給中國美食和中國文化做了一次最到位的宣傳。
5結語
《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成功就要歸功于它對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入挖掘,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中國的特有美食進行創新表達。劇組前期的調研和用心準備、專業的拍攝團隊、優秀的剪輯制作團隊都是節目制作精致、表達到位、影響力持久的不可或缺因素。我國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中國發展的必然之路,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建設和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渡嗉馍系闹袊窋⑹鲆暯仟毺?、故事內容樸實、視聽語言豐富等優秀傳播品質,應該給我國紀錄片的拍攝帶來更多啟示,將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代代傳承,逐步提升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全世界更多觀眾的認可。通過對本土文化的高質量紀錄,將中國文化中的包容性、共享性和認同性傳播至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韓偉.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談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媒體推廣策略[J].采寫編,2019(06):142-143.
[2]周雋.美食紀錄片與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以系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美食研究,2019,36(04):12-14+28.
[3]張晨曦.中國電視紀錄片與國家形象的建構——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16):124-125.
[4]姚振軒.電視紀錄片中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D].江西財經大學,2019.
[5]田甜.論《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的因素及啟示[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0):117+119.
[6]姚青青.《舌尖上的中國》三部曲敘事變化研究[D].煙臺大學,2019.
[7]高任新.淺析紀錄片前期策劃的重要性——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3(08):24+37.
[8]臧家俊.論電視紀錄片解說語音發聲規范性問題——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齊魯藝苑,2019(01):124-128.
[9]王晶晶.陳曉卿:從舌尖上的中國到舌尖上的世界[J].綠色中國,2019(03):33-36+32+1.
[10]王柏智.《舌尖上的中國》觀眾審美分析[J].科技風,2019(03):233.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herealfoodists.com/chachong/5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