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特色小鎮是經過各地方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會簽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后,才可以最終被認定的,特色小鎮建設的項目國家也對其做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對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幾年福建省掀起了特色小鎮的建設熱潮,這是福建省新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赤溪特色小鎮就是其中之一,赤溪特色小鎮由于獨特的歷史背景,形成了漢族、畬族雜居形成的獨特文化,而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就成為了其中關鍵內容,如何有效的保護、傳承、發揚這些獨特文化,是赤溪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
分析來看,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還存在著小鎮建筑未融入畬族文化特色、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不足、未將畬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鎮中、開發建設對地方生態產生影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就“畬族文化”文化視野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提出了將畬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加強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將畬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鎮中、做好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建議。
關鍵詞:特色小鎮? 文化特色? 建筑 ?產品開發 ?生態環境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特色小鎮最開始是起源浙江省,直到2014年的時候,杭州云溪鎮才被提出,后來陸續被人知曉,傳播。 從2014年特色小鎮概念被提出來以后,國家和地方對特色小鎮的建設都特色的關注,不斷從各個方面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并對此進行規劃,從而促進特色小鎮的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升級。因為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大環境下,國家又在號召去低產能和去除不必要的無效供給,不斷的大力推進各產業的融合,促進產業的升級,使特色小鎮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規劃之一,也逐步在全國各地區展開。因國家的推動與規劃,特色小鎮的出現也使得地區經濟的先發展,從而也吸引了地區政府開始大力號召小鎮建設。
2016年7月1日,國家文件下達,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在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中,除了促進其經濟的發展以外,有效的挖掘特色小鎮中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使其能夠形成自身的獨特精神也十分關鍵。近年國內掀起了特色小鎮的建設熱潮,但不少的特色小鎮在建設中往往缺乏了自身的個性,沒有有效的融合地方的文化發展,如何做好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一個需要探討的課題。
福鼎赤溪地區有著自身的獨特民族地方文化。人口有八百多人是畬族,還有一些是漢族,是畬族、漢族聚集的地方,它所產生的文化碰撞是其他小鎮所不具備的。因此福鼎赤溪的特色小鎮建設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在此也就對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課題展開探討,為福鼎赤溪特色小鎮如何在遵循豐富多樣性的視角下完善的建設作出分析。
1.1.2研究意義
在上述背景下,探索“畬族文化”視野下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有著深遠的理論和現實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本次研究從特色小鎮建設的角度出發,對福建赤溪特色小鎮展開探討,對赤溪特色小鎮中的歷史、文化建設現實情況進行了歸納,探討了其在具體特色小鎮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通過本次探討,在理論方面,對豐富多樣性以及特色小鎮的相關理論作出梳理,并圍繞豐富多樣性視角來探討福鼎赤溪中特色小鎮的建設情況。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通過此次探討即豐富關于特色小鎮的相關研究,也對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作出相關理論。
(2)現實意義
本次的探討圍繞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現實情況來展開,明確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且與赤溪特色小鎮建設中的豐富多樣性息息相關。并且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這些對策建議是具有可行性的、實踐性的。作為一個從福鼎出來讀書的人,選擇福鼎赤溪為研究對象,期待把這個論文研究的成果回饋故鄉,也算是盡了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在外求學的學子對故鄉的回報,為促進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完善建設作出有價值的參考。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2015年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特色小鎮這個詞語,隨后,xxxx和財政部也先后下發了要求加快和培育特色小鎮的文件。特色小鎮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不難看出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提出了要培育特色小鎮,促進其在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等方面全面發展。關于特色小鎮的研究也不斷豐富。
王小章(2016)提出特色小鎮是具備自身的文化活力的小鎮,唯有文化才能防止出現“千鎮一面”現象,特色小鎮擁有個性化,才可成為人類共享的文化藝術精品,帶來無盡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6]。
朱瑩瑩(2016)提出,特色小鎮自身的地域文化往往富有強烈的地方特色,通過對特色小鎮的建設,從而讓地方的特色經濟、行業、文化等能夠融合發展,共同產生其作用價值[7]。
郭棟(2016)認為,國內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最常見的問題就在于文化特色貧乏,人文氣息淡泊的問題,忽視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8]。
沈琪芳(2016)指出,從不少地區特色小鎮往往出現建設方向的偏向,即盲目的強調其中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必要的內在建設[9]。
陳立旭(2016)認為,一些特色小鎮在發展建設中,往往是進行了一些現代化設施的建設,如博物館、圖書館等的堆砌拼接,忽略對地方文化的塑造,沒有挖掘地區的特色人文內涵[10]。
蘇斯彬(2016)提出,特色小鎮的發展關鍵在于自身的獨特個性,但不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往往具有標準化的特點,這種標準化導致特色小鎮的建設失去了價值[11]。
在特色小鎮的內涵上,黃靜晗(2018)認為,特色小鎮并不是傳統的具有行政規劃意義上的鎮,是以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為主導,生成并帶動相應的文化及旅游產業,吸引相應的特殊人才聚集的具有明顯自身色彩的區域平臺[5]。
在促進國內特色小鎮建設方面,諸多學者也提出了個字的建議,陳曉蓁(2017)指出,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一是應當注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二是應當對現行的一些經典、資源等等采取必要的規范,引導其朝著特色小鎮的主題發展[12]。
馮云廷(2017)之初,在特色小鎮的發展中,要注重將整體的建設理念和創新精神共同結合,讓新文化的凝聚和培育共同熱河,來不斷強調特色小鎮本身的歸屬感、認同感[13]。
吳忠軍(2017)認為在國內的小鎮的建設中,具體的產業十分關鍵,應當注重從經濟價值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在一定的政府投入后,讓特色小鎮能夠以市場經濟的形式來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14]。
楊秀(2018)提出,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注重引導創新主體在其中發揮作用價值,讓鎮民具有對自身的文化認同,要提高民眾的審美風格與總體素質,從而讓特色小鎮的建設能夠水到渠成[15]。
黃玉妹(2018)認為,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應當有效的結合多方力量,但同時要做好必要的引導規范工作,確保特色小鎮的建設能夠圍繞自身的主題個性穩步推進[16]。
1.2.2 國外研究現狀
中國特色小鎮是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依托各地區有特色的產業來創新創業平臺,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給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但同國外特色小鎮相識的一點都是挖掘本地特色,促進產業轉型,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即使在西方學界或是政策研究領域沒有找到對應的翻譯,但可借鑒西方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并進行總結。
(1)高新技術產業小鎮———美國硅谷
硅谷小鎮在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 依托區域高校、信息技術, 充分發揮商業和技術資源的合作優勢, 成為以企業為發展主體的創新小鎮。政府的大力扶持、良好的品牌集聚以及高校、企業、人才之間的合作機制效應大大促進了硅谷的發展。
(2)農業現代化小鎮———法國格拉斯
法國南部尼斯和戛納之間的一個山區小城格拉斯, 是全球最著名的香水生產基地,作為典型的衛星城鎮, 格拉斯充分利用當地區位優勢、環境、氣候特點和農業資源優勢, 形成獨特的產業發展模式。該鎮不僅具有生產功能, 還設置了香水文化特色展示,此外, 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產業發展路徑是格拉斯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小鎮國際化的產業鏈不僅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機會, 也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3)教育小鎮———英國劍橋
劍橋鎮依托劍橋大學, 成為英國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其基礎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產業, 其中旅游產業是主要的產業支柱。劍橋小鎮發展模式的優勢在于企業、政府和高校等多主體的合作開發, 多種產業交互的發展模式使劍橋小鎮散發出較強的生命力和活力。
(4) 基金小鎮———美國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小鎮, 總人口雖然只有5.9萬, 但是資產密度居世界第一, 其毗鄰紐約金融市場的區位優勢對小鎮發展尤為重要。格林威治以企業為發展主體, 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值得注意的是, 小鎮良好的生活基礎設施和安全的生活環境也為小鎮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5) 文化旅游小鎮———瑞士達沃斯
瑞士達沃斯小鎮定位為著名療養地、運動度假勝地和國際會議集中區。19世紀達沃斯已經是重要的療養地和健康度假村, 此后達沃斯大力發展旅游業, 完善相關運動設施。達沃斯利用自身天然的地理或歷史人文環境優勢, 形成了旅游、商貿、會展為一體的產業鏈。優越的自然生態景觀、優良的氣候環境、厚重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生態魅力以及科學的產業路徑和市場運作模式是其成功的關鍵。
1.2.3 研究評述
通過國內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特色小鎮是由多種功能集聚一體的單位,中包括旅游業、產業、民族文化和娛樂。采用新技術替代傳統技術,推動特色小鎮旅游化,產業化。在原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開發出一套全新富有小鎮本身特色的新概念。目的是將小鎮打造成一個富有特色和多種功能的綜合體,用旅游和特色產品吸引外來投資和游客帶動當地生產經濟的發展并且可以大力推動當地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傳統文化瀕臨消失殆盡的時代之下給予了傳統文化一把強大可靠的保護傘,在良好經濟的催動下同時也帶來當地特色文化的蓬勃發展。
圖 1-1 研究思路圖????? 資料來源:自制
1.2.4 研究內容
主要通過五個部分的內容對“畬族文化”視野下赤溪特色小鎮建設的逐步分析。
第一部分,先分析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和國內外學者對該專題的現狀研究,及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對福鼎赤溪小鎮和畬族文化的概念,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對赤溪小鎮的歷史,文化及建設狀況進行全面分析探討。
第四部分,結合實際的情況,在“畬族文化”視野下福鼎赤溪小鎮建設所存在 的問題進行探討。
第五部分,提出在赤溪特色小鎮不斷發展的今天,對所在問題提出建議。
1.3 研究方法和創新
1.3.1 研究方法
通過研究獲取相關的文獻資料,實地觀察了解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來完成本專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文獻分析法
通過借助書籍、網絡數據庫等平臺閱讀并收集了大量有關于畬族文化,特色小鎮等資料。在此基礎上,將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整合,得出適合于課題研究的相關知識理論,為之后的課題開展進行準備。
(2)實地觀察法
通過實地觀察法的方式,對赤溪鎮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現狀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結果并進行分析。
(3)深度訪談法
通過訪談形式,與赤溪鎮的村委會領導進行訪談,了解赤溪鎮的基本現狀以及對赤溪特色小鎮發展的看法,并對訪談調查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深入分析。
(4)綜合分析法
結合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獲得一手資料,對所調查的赤溪特色小鎮進行總結分析,從而獲得對特色小鎮現狀特征、畬族文化、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理性認識,進而分析“畬族文化”視野下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從而對赤溪鎮提出所存在的問題。
1.3.2 研究創新
特色小鎮的發展已經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之一,相關話題的理論研究也越來越充分,但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的研究話題還是缺乏實際理念。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及實地觀察法,可以讓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實際情況與研究策略相結合,進一步的為赤溪小鎮的發展提出較好的意見。
2 相關概念及理論
2.1 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鎮
2014年在浙江省的鄉鎮建設中,提出了以“非鎮非區”的概念,建設了具有凸顯產業特色、人文底蘊、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特色小鎮。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共同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能夠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特色小鎮。至2018年2月,全國兩批特色小鎮試點403個,各省級政府也提出了創建特色小鎮的要求,總體數量超過2千個。特色小鎮的內涵就在于堅持產業上的特色,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高效統一,具備一定的城鄉一體化功能聚集區。特色小鎮是未來我國各小鎮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在本文所探討的特色小鎮,是在經濟特色的基礎上再加上根據小鎮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的獨特性。
2.1.2 赤溪小鎮
赤溪小鎮位于福鼎市磻溪鎮東南部,與霞浦相毗鄰,距福鼎市區65公里,離集鎮23公里,處五A級名勝風景區太姥山境內,對外交通較為便利。赤溪村是“中國扶貧第一村”,也是少數民族村。全村有14個自然村,408戶180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02人。具有豐富的旅游、茶葉竹木、淡水養殖、水利礦藏資源,也是畬族、漢族集居的地方,促進了該小鎮經濟的發展。2018年5月,福建省提出了將赤溪打造成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求。提出了要以優化生活環境、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三項舉措的方式,來促進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
2.1.3 畬族
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它有著自己的語言,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屬于中國南方的游耕民族。它從最開始的居住地廣東到后來被分散的福建、浙江的地區。有90%以上居住在福建地區,其余的都散布在江西廣東等。在千年的文化變遷中,畬族為中華民族文化史留下了讓人印象深刻的美麗篇章,在許多現代保留的歷史書中,建筑中,人文風俗中,文化產業中都可以看到畬族燦爛文化的印跡。閩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擁有豐富多彩的畬族民俗資源,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福建赤溪特色小鎮中,也有大量的畬族聚集其中,占總體人口比重40%。早在隋唐時期,畬族民眾就聚集于此,在千百年的歲月中,在史書、建筑、文藝、人文風俗等領域形成了自身的獨特地方文化。
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吃的是地瓜飯,配的是苦菜加鹽水?!边@句令人心酸的話,是上世紀80年代赤溪畬族村群眾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到2000人的赤溪村是福建省寧德市236畬族村之一,該市有42個少數民族,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其中畬族人口18.9萬,占全國畬族人口的四分之一。
“實現全面小康,少數民族村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北种@一信念,寧德市以“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幫助赤溪畬族村脫貧致富,三十多年間,歷經三個階段,實踐三種模式,終于脫貧致富,2014年赤溪畬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3 赤溪特色小鎮發展歷程、文化及建設
3.1 發展歷程
福鼎赤溪 村口一塊“全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十分搶眼,上世紀80年代的赤溪村是貧窮的代名詞,33年前,這個小山村還窮到“婆媳共穿一條褲子”, 如今已是家家洋樓,戶戶小康。
赤溪有這如今模樣,要感謝一位老人。
1984年,王紹據在寧德市福鼎縣(現在為縣級市)任縣委辦副主任、新聞科長、報道組長等職務。下山溪村,當時是一個屬于赤溪村行政范圍內的畬族自然村,只有22戶人家,88人。從現在赤溪村的位置往山上走,將近8公里才能到達。他來到當地看待次處如此貧困,因此寫了一份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為題的情況反映稿,幾經波折投稿到《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反映赤溪村民眾貧困的狀態,讀者來信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由此也展開了全國扶貧攻堅戰。由此赤溪村也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1995年,赤溪村整體進行了搬遷,讓人民群眾搬遷到適宜的山下居住。在隨后的20年中,赤溪村陸續將地處深山的12個自然村共350多戶村民遷至“長安新街”。赤溪村是全國最早實行“異地搬遷安置”扶貧方式的。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xxxx通過人民網的視頻連線,與赤溪村隔空相見。
這段時間,赤溪村自己總結為“換血式扶貧”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赤溪村不斷發展,脫貧致富獲得了積極的成效,被譽為中國精準扶貧的典范。如今的赤溪特色小鎮中,山水優美,旅游資源豐富、茶業、水產、水利礦產等資源開發良好,為地方的經濟特色發展產生了有效的驅動力,至2017年,赤溪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1.66萬元,中心村規模人口從300多人增加到了1800多人,全村居民全部脫貧。
近幾年福建省大力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已建成國家級特色小鎮13個,升級特色小鎮25個,2015年開始赤溪也逐漸開始向特色小鎮發展,2018年5月,福鼎市政府于浙江金誠集團簽約合作,提出了“閩東之光”特色小鎮發展戰略,投入30億元,圍繞赤溪特色小鎮的特色農業、畬族為核心打造特色小鎮。
3.2 漢族、畬族雜居形成的獨特文化
在赤溪特色小鎮目前居住的1800多人中,其中以畬族為主,有802人,畬族居民自隋唐時期就在此聚集生活。在當初搬遷之前,畬族與漢族群眾有著自己各自的聚集地,互不干擾。為了生活的好轉,需要搬遷時,畬族群眾一是擔心下山后沒有土地,但擔心的最重要一點是與與漢族群眾合不來,因為文化的差異,生活習性的不同。但是經過政府做了思想工作之后,畬族群眾搬下山,雜居的生活不僅沒有此前的擔憂,生活也越來越好。
春節期間,赤溪格外熱鬧,大紅燈籠掛滿了整條長安新街,村民們顯得尤其忙碌。備辦三牲厚禮祭祖,家家往窗簾貼紅、寫春聯貼春聯。畬民十分重視過春節,從農歷十月開始,就準備釀制“過年酒”,用糯米、灰堿水做年糕(糍粑)。按照畬族的傳統,村民們圍在一起唱山歌、打糍粑。吃糍粑是畬族人民過春節的特色之一。畬鄉流傳著“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拌糍甜粘粘”的詩句,寄托了畬民盼望春日時(糍)來運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還有合家團圓之意。
而漢族群眾也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性,對節日的到來也是有所準備的,赤溪村里的畬、漢交替的濃厚節日氣氛是替他地方無法感受到的。 在赤溪特色小鎮中,長期漢族畬族雜居,畬族民眾在保留自身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良好的融入了漢族民眾的生活中。
現在的赤溪村展示廳中,墻上掛著畬族的傳統服飾,玻璃展示柜里陳列著過去村民的勞動工具、具有特色的鐵壺瓷碗。這些畬族文化已經是赤溪村的一個重要標簽。
3.3 赤溪特色小鎮建設
3.3.1 經濟
2011年,赤溪村被確定為福建省級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聯結外部世界的道路寬了,好山好水開始顯露旅游價值。
一業興帶動百家富。家家種茶葉,戶戶增收,現在赤溪人的日子變的甘甜起來,這些年,村民種植茶葉、山茶油等特色農產品,收入大幅度增加,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3000元,是1984年的70多倍。
許多青年也陸續的返鄉,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018年,福鼎市政府與浙江金誠集團簽訂了“閩東之光”特色小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投資30億元,以學習基地、畬族文化園、特色農業等引入方式,在當地磻溪鎮赤溪村打造特色小鎮。
3.3.2 文化
赤溪竹排制作技藝2014年列入福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東之光小鎮戰略合作學習基地、畬族文化園、仿佛秀、特色農業等引入方式,在赤溪村打造特色小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明確提出了要圍繞赤溪村自身特色,即脫貧文化、老區文化、畬族文化、山海文化等,畬族古居(杜家堡) 、文化中心、金誠農業、美麗畬村、金誠茶廠、山海第一漂、漂亮部落等內容來展開建設。
3.3.3 旅游
赤溪村,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在黨委和政府不斷持續的幫助下,從自身造血功能的角度,村里也在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把整個村莊變成旅游景點,村就是景,景就是村。境內山水環繞、風景優美,附近景區有太姥山、九鯉溪等,并具有豐富的旅游、茶葉竹木、淡水養殖、水利礦藏資源。因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特色,在去年吸引了吳彥祖攜《漂亮的房子》劇組前來拍攝,如今,經過改造的“漂亮的房子”一度成為“網紅民宿”,每天前往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4 “畬族文化”視野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建筑文化
小鎮建筑未融入畬族文化特色
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具體的小鎮建筑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各小鎮建筑構成了其中的空間,也是重要是視覺組成部分。但問題在于目前赤溪特色小鎮的建筑建設中,并沒有將地方的畬族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僅僅只是在一些建筑的外墻、挑檐、墻頭等有粗糙的裝飾。這對于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也十分不利,本身在赤溪特色小鎮中有就有著自身獨特的建筑文化,尤其是畬族自身傳統的建筑材料的使用、房屋格局的設立,包括所建設的茅寮、瓦厝、祠堂等等都十分具有特色,但這些并沒有在赤溪特色小鎮中有效的展示,這給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產生了相當的消極影響。
其一,是無法有效的展示多民族文化特色,作為特色小鎮,如何有效的展示自身的獨特文化,能區別于其他的特色小鎮,才是赤溪特色小鎮能夠長遠發展的關鍵。建筑是最為重要的主體,當建筑缺乏對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體驗時,也讓赤溪特色小鎮缺乏了承載自身特色文化的基礎。
其二,是無法有效的傳承多民族文化特色。赤溪特色小鎮是對原先小鎮的再造、擴展,其本身就是整個赤溪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其無法有效的融入地方多民族特色,那也將會給赤溪特色小鎮的特色風格產生沖擊,影響其自身多民族文化的傳承發揚。
4.2 產品文化
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不足
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如何有效的開發多民族文化特色產品,進而使其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這是促進赤溪特色小鎮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本身赤溪特色小鎮具有豐富的畬族特色產品,其中包括有畬族的獨特音樂文化,其山歌是地方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反應畬族文學、歷史的重要載體。包括畬族也有自身的獨特舞蹈。
4.3 畬族獨特的民俗文化
未將畬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鎮中
除了一些有形的事物以外,無形的民俗、生活方式,也是赤溪特色小鎮中的重要內容,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民俗特色,也是構成赤溪特色小鎮的重要內容。如畬族特色的祖先崇拜習俗,包括家祭、墓祭、祠祭、修譜祭,包括獨特的婚俗、節日等等,這些民俗活動具有其觀賞性和文化性,是反映赤溪特色小鎮中獨特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事物。但遺憾的是,這些多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沒有在赤溪特色小鎮中有效的融入。沒有專人對這些多民族文化特色進行收集、歸納,沒有專門的場地組織,也沒有為地方的畬族進行這些民俗活動提供良好的空間。甚至是由于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地方民眾自發進行一些民俗特色活動的空間。在缺乏了足夠民俗的融入下,讓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失去了自身獨有的精神內涵。
4.4 生態文化
開發建設對地方生態產生影響
此外,在對赤溪特色小鎮進行的開發建設活動中,對地方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影響。本身赤溪特色小鎮的形成是來源于千百年來地方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以自然環境為基礎所摸索出來的一條與自然最為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而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本身赤溪特色小鎮的地方生態與所聚集的千余名群眾有著一定的平衡,隨著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即時地區的人流量將增大至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眾多的人流融入,赤溪特色小鎮的地方生態是否有足夠的承載能力是一個問題。還包括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道路的拓寬、各類垃圾的產生、對供電供水要求的修筑等等,都會很大程度改變赤溪特色小鎮本身的地方生態風貌。
4.5 建筑保護
尤其是赤溪特色小鎮中不少的建筑、文物迄今尚未有效進行保護,更多是作為地方民眾生活中的一種事物存在。而隨著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大量的游客涌入后,這些尚未嚴格保護的建筑、文物也將面臨相當的風險。當下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時,如果完全采取現代化的方式來滿足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那么實際上所建成的赤溪特色小鎮,并非是真正的滿足“畬族文化”的建設需求。如何在即保持地方原生態,同時也能實現對旅游經濟、農產業發展的平衡,是當下赤溪特色小鎮發展中面臨的關鍵問題。
5 “畬族文化”視角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議
5.1 將畬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
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應當注重在具體的建筑上將豐富多樣的畬族特色融入到建筑中,本身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畬族文化就是其中的關鍵,而眾多建筑作為空間中最具影響力、感染力的物體,理應有效的發揮自身的作用價值,要有效的融入畬族文化特色,進而有效的感染廣大的游客。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筑修筑過程中,要注重從如下方面來實現對畬族文化的融入:第一,在外觀上加大對畬族符號的運用,將畬族的一些圖騰,如盤瓠及原型構成的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作為重要的圖文裝飾,在反映畬族文化的同時,增強其建筑外觀的感染力。第二,注重對畬族建筑文化的傳承發揚,如畬族為了避免臺風侵擾所修筑的低矮房屋,就地取材以黃泥土浸漂,經過多次夯實制成的土磚,配合以稻草作為牽引,具有長達百年的壽命。包括其中的陰陽蓋,以大瓦為陽作瓦槽,以小瓦為陰作瓦瓴的特色也顯出了畬族人民的智慧。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修筑,為游客還原最為真實的畬族特色文化。第三,除了具體的修筑,在房務的規劃設計上也應當尊重畬族的建筑文化,將竹竿寮、走馬寮等關鍵詞融入到其中,讓整體畬族的建設富有其建筑文化的傳承。第四,在一些現代化設施的建筑上,也應當注重整體的美感和諧,圍繞畬族文化來展開建設,確保其協調融合。
5.2 加強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
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注重加強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讓各類的畬族文化資源的價值能夠有效發揮,即產生經濟效益,同時也實現對游客更好的服務,尤其也是對畬族文化的一種傳承發揚。要注重從多方面來對有形、無形的多民族文化特色進行開發。
如可以通過具體的展示、銷售等方面,來銷售畬族民眾自制的獨特編織工藝品,如采取知識產權授權的方式,印制與畬族文化相關的現代生活用品。如可以在特色小鎮中舉行富有畬族特色的歌舞會,如進行一些民俗節日的表演。如可以為游客開發畬族民俗深度參與體驗的一日游活動等等。要靈活思維,以畬族文化資源為基礎,配合現代旅游業的發展需求,讓游客實現更為全面、深入的獨特體驗,從而提高游客在特色小鎮中的中的旅游體驗感。對于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開發,要注重由畬族民眾來自行展開,使其能夠從多民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中真正受益。
5.3將畬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鎮中
在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應當注重將畬族的民俗特色融入其中,具體應當做好對畬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傳承、保護、發揚。
在傳承上,整個赤溪特色小鎮并不僅僅只是對外開放,更是讓畬族民眾更好生活聚集的地方,應當考慮到其生活習慣,尤其是民俗、婚嫁、祭祀等等活動,為起提供必要的場地環境,做好祠堂的修筑。要切實的考慮到畬族民眾的生活需求,以滿足其原生態的生活作息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來確保整個特色小鎮自身的多民族文化特色。讓畬族的特色文化能夠繼續的得到傳承。在保護方面方面,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注重對畬族文化進行必要的收集、整理、歸納,要成立專門的畬族文化博物館,包括利用現代的數碼技術對一些畬族民俗特色進行存儲、修復,尤其是注意從一些畬族老年人身上了解更多的歷史、詩歌、傳說等等。在發揚方面,在赤溪小鎮的建設中,要將畬族民俗文化特色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將畬族的民俗特色文化結合于特色小鎮的旅游產品開發、風貌活動展示等等,讓游客也能參與其中以切切身的感受。將畬族民俗特色資源
5.4 做好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最后則是在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中,要注重對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具體的小鎮修建上,要注重于地方生態的和諧,除了外觀上,尤其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要考慮地方的地質、各類資源的匹配性,不能盲目追求大規模、大投入的方式,要精雕細琢,確保所采取的特色小鎮建設能夠與地方的山水渾然一體。
在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應當考慮到地方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尤其是隨著赤溪特色小鎮的完善建設后,游客量的陡然增加,這對于赤溪特色小鎮中的交通、供水、供電等等都是一個考驗,因此應當采取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即要減少對地方生態的環境破壞,又要能夠滿足大量游客涌入所產生的巨大需求。同時要注重做好對目前一些建筑文物、抑制的完善保護,避免建筑施工對這些珍貴文物遺址產生的影響,也要在后續做好游客的必要管理保障文物抑制的周全。在后續的經營開發中,還應當采取逐步的試運營,確定合理的游客承載量,不可盲目為了擴大收入而無謂的引入游客,最終將導致地方生態環境破壞以及游客體驗感下降的雙輸結果。
結論
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對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以及對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傳承和發揚都意義重大。但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才能在畬族文化視角下做好赤溪特色小鎮的建設。在目前的赤溪特色小鎮建設中還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在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將畬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加強對畬族文化特色產品的開發、將畬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鎮中、做好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建議。通過本次探討,為促進赤溪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做出參考,給小鎮問題的解決辦法帶來更多的選擇。隨著中國時代的進步,城鎮化建設的腳步越來越快,許多的傳統村落都面臨被迫消失的問題,一方面是建設跟不上腳步,一方面是內部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這些有著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文化部落的消失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我們必須要重視這些問題,并且將這些問題妥善的解決,才能真正幫助小鎮及小鎮族民將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黃靜晗,路寧.國內特色小鎮研究綜述:進展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08):47-51.
[2] 王小章.特色小鎮的特色與一般[J].浙江社會科學,2016(03):46-47.
[3] 朱瑩瑩.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嘉興市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16,28(02):49-56.
[4] 郭棟.關于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黨政視野,2016(03):16-20.
[5] 沈琪芳.特色小鎮培育與建設的問題及對策——以湖州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6,16(03):27-28.
[6] 陳立旭.論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支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32(05):14-20.
[7] 蘇斯彬,張旭亮.浙江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實踐模式探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6(10):73-75+80.
[8] 陳曉蓁.我國特色小鎮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7.
[9] 馮云廷.特色小鎮建設的產業-空間-文化三維組織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17,38(06):92-95.
[10] 吳忠軍,代猛,吳思睿.少數民族村寨文化變遷與空間重構——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7(03):133-140.
[11] 楊秀,仇勇懿,陸天贊,王長文.把握自身資源稟賦的特色小鎮規劃方法探索——以中山港口鎮游戲游藝文化特色小鎮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05):7-13.
[12] 黃玉妹.福建特色小鎮與地域文化的互動發展關系[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8,26(02):1-5.
[13] 衛龍寶,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J].浙江社會科學,2016(03):28-32.
[14] 陳清,吳祖卿.福建特色小鎮發展建設的“資源+人才+創新”策略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3):161-166.
[15] 陳培彬,朱朝枝,陳星霖,肖培林.福建省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臺灣農業探索,2017(06):38-42.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寫文章小能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herealfoodists.com/chachong/18944.html,